用一招解决高库存和高房价的火寒之毒洞见
我们一直都说去库存去库存,各个行业似乎都要去库存,但库存去的怎么样了呢?房地产行业来说,库存面积接近7亿平米,而在建的面积也可能会马上成为库存的面积,竟然达到50亿平米,如果按照人均30平米居住面积计算,要消化这个面积,需要动员两亿人买房。而昨天一个专家透露,说中国的留守儿童保守估计可能有一个亿。以一个儿童需要有一个空巢老人看护简单计算,那么空巢老人怎么也得是一个亿,既然是留守或者空巢了,那么在外打工的年轻父母,就得是2个人,算下来有2亿人。换句话说这4亿人,根本就没有家庭,过着妻离子散的漂流生活。他们有迫切的安家需求,也将是去库存的主力,但他们之所以舍弃家庭,漂流打工,说白了就是看中工作机会,那么只能说明一点,在农村或者地级市、县级市没有工作机会。工作机会全部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里面。
所以我们看到了中国房地产的奇葩现象,一方面房价奇高,甚至从泡沫的计算方法来看,高过了日本高过了香港的泡沫崩裂之前,另一方面大量库存积压根本卖不出去。中国经济被完全割裂开,这种冷热症状同时出现,这就是琅琊榜上传说中的火寒之毒,哪怕是最牛逼的大夫,也只能替你维持一丝微弱的脉搏,并反复的提醒你,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
老百姓想买房,想安居更想乐业,谁不愿意守着老婆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谁又远远不远千里的来到北上深,受当地人的白眼歧视,苦逼呵呵的跟城管打着游击。这都是被逼的,所有行政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都向一线城市集中的时候,人力资源一定也是越来越集中的。你这产业发达,服务业才有空间,人多了繁华了,行业才能细分。靠一门手艺才能活下来,比如他会剃头,在大城市,他一天可以服务十几个客户,也能赚几百块钱。而如果在他的县城,一共也没几百个人,光靠着剃头的手艺,他根本活不下来。所以他为了赚钱,赚了钱以后才能供孩子读书,给老人养老,没办法只能千里迢迢出来到大城市打工做生意。再比如当一个大学培养了很多互联网的人才,这个大学旁边必然就是互联网公司林立,而能够有这个实力的教育资源基本也都在北京、上海和杭州(浙江大学),所以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顶级互联网公司,都开在了这三个地方。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大城市持续的虹吸效应,将人、钱、物都吸收到了大城市,而中小城市越来越穷,很多地方除了政府办公大楼什么都没有。一旦卖不了地,政府就再无收入。而大城市吸干了中小城市的骨髓和内力,然后自己也跟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一样,真气四处乱撞,膨胀的快要爆炸了。不但人满为患,空气极差,还各种资产极度膨胀,搞的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矛盾越来越激化,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台各种限制排外。
解决这种火寒症的办法,其实就是让人口回流,不是要简单粗暴的把人轰走(比如把菜市场搬到郊区,没消费者去买,他也就不干了,或者会想一切办法再回来,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是要有规模有计划的组织产业转移。把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行政资源分散下去,自然社会资本也会随之逆向流动,最终带动产业回流,人力资源回到中小城市。举个例子,比如刚刚提到的这些著名的学府,如果把计算机专业统统搬到铁岭,把师资毫无保留的都搬过去,估计过不了多久,那里就会变成中国的新硅谷了,现在其实很多大公司已经觉得大城市人力太贵,跟着教育资源在开新的办公区,比如厦门比如成都,都有很不错的软件产业园,一些顶级大公司也都入驻了。再比如既然横店是中国的影视基地,那这里要想打造成中国的洛杉矶好莱坞,就要把部委搬过去,文化部广电局都搬到那里,整条产业链都会追随行政力量而动。现在部委们都在北京,这些文化传媒公司也就都开在北京,横店只是一个外景,赚了钱都要拿到北京来,所以那边永远发展不起来,也形成不了产业集群的效应。当然,还有医疗资源,如果医疗资源集中在某一城市,必然形成规模效应,可能会形成养老产业中心,那些退了休的老干部也不会都在北京占着房子不肯走了。总之,就是要将资源分散下去,不能把部委都集中在一起。要跟看NBA一样,提到休斯敦就是火箭航空,提到底特律就是汽车,提到西雅图就是飞机制造,看到科比就想起好莱坞。
(据说是最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但还是太全、功能太多)
产业回流了,专业人才才能回流,人乐业了,才会安居,你的房子才能卖出去。专业人才抱团,往往也会释放出强大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行业进步,找到新的增长点。所以总的来看,要将大城市的多功能砍掉,争取让一个城市就一个功能,不要大而全,只要小而美,否则就会向俄罗斯那样,当资本都集中到莫斯科的时候(莫斯科的房价比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高了一倍还不止),这个国家也没什么经济上的前途了。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