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冰火两重天 产经

砍柴网 / 创业家 / 2018-01-23 16:39
无人零售领域,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无人货架的“寒冬期”,一边是巨头们的无人超市落地。新零售“无人化”到底是不是个好生意?无人货架,又还有希望么?

8.jpg  

最近,无人零售领域可谓冰火两重天。

这厢去年的“当红炸子鸡”无人货架似乎迎来寒冬期。日前,曾在三个月内获得超过亿元天使轮投资的猩便利,陷入“大规模撤站、资金链断裂”的舆论漩涡。接着,七只考拉被曝裁员90%,而半年前它刚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随之,唱衰行业的声音不绝于耳。

那厢无人便利店的热度却持续走高。推迟了一年的亚马逊无人零售商店Amazon Go,今天终于来了。上周,首家京东X无人超市在大连开门纳客。这家门店只有88平米,可以实现刷脸进店、价格更新和自动结算,顾客出门刷脸即可完成付费。就在同一天,无人便利店创业公司缤果盒子宣布完成B轮8000万美元融资。

新零售“无人化”,究竟是不是个好生意?究竟谁又能走到优胜的那一天?创业家借着今天新开业的Amazon Go带你重新审视无人零售这个领域。

1  

亚马逊的“无人零售”长什么样?

新开张的亚马逊Amazon Go,是一个面积大约1800平方英尺(约合167平米)的小型超市。入口处是一排类似地铁检票闸机的机器,在店里,除了后厨中准备食品的员工外,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在入口处迎接顾客,一名在啤酒和葡萄酒等区域检查ID。

下载了Amazon应用的顾客,只需在店门口扫码进入,即可在选购物品后,直接离开商店。离店后,用户的亚马逊账户上将自动根据购物情况扣费。

9.jpg

“拿了就走”,是Amazon Go创造的概念。或许这也是最符合大众心目中对“无人”智慧零售的想象的:进店购物就和打开自家的储物柜门,拿出物品、再关上,这样简单和自然。

Amazon Go主要运用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这个系统的难度在于,它也能知道人们什么时候只是拿起商品看看,又把它放回去;同时还要确保亚马逊不会在结账读取标签时,把商品挂到其他人的账户上。

当用户购物时,货架前的摄像头会采集用户手在进入货架平面前的图像,当用户拿了商品离开时,图像也会被采集,两次采集的图像将会被系统进行对比,判断出用户是拿出货物还是放入货物。货架上也布置了红外传感器、确认商品被取走情况的压力感应装置以及荷载传感器,来记录哪些商品被放回了原处。

10.jpg

《华尔街日报》曾报道,当店内顾客超过20人或移动得太快时,技术将出现错误。这也是Amazon Go推迟了一年才正式落地的原因。但是,今天开放的Amazon Go,据亚马逊技术副总裁Dilip Kumar说,是“完美的”。

阿里的淘咖啡和Amazon Go有着类似之处。淘咖啡的技术也是一整套无人解决方案: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学习系统,对开放空间里的消费者进行识别;目标检测与追踪系统,根据体态识别追踪消费者;然后是两道门之间的结算意图识别和交易系统。阿里并没有公开这其中的技术,但据预测,也许是机器视觉和RFID(创业家注:无线射频识别,一种通信技术)的综合应用。

但是,你如果想在国内街头路边上的“无人便利店”和写字楼里的“无人货架”上,见到类似的传说中的黑科技,多半是会失望的。

在Amazon Go的这些国内同行之中,应用最多的解决方案,还是RFID和二维码。

缤果盒子在B轮融资公布时,也同步发布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无人收银解决方案BingoBox Mini,这一方案将在今年第一季度落地应用。在此之前,缤果盒子的无人便利店是在商品上都贴上包含RFID芯片的标签,用户购物结算时在识别区识别标签,扫码支付走人。便利蜂等各种开放货架,则是用户自助扫描商品二维码,完成支付。支付也是使用常见的微信或支付宝等支付方式。

11.jpg

这些和目前大热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消费者们想象中的“智能化”生活,还有着巨大差距。

在不同的连锁店和超市中,也出现了自助收银机解决方案。其中,既有用户自助扫码结算的自助收银机,也有通过图像识别系统识别商品。但是,这都是要经过用户在收银机“结算”这一步骤。

至于为什么它们无法采取这样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原因很简单。众多前沿技术的加持,使得一个Amazon Go的造价达到了千万美元级别。而其背后,还有着亚马逊帝国的Prime会员体系、电商物流、供应链、线下实体商业、AWS云服务等一系列商业生态的支持。

2

技术+零售

能让创投界对“无人零售”投入巨大的资金,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技术+零售的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马云的“新零售”,刘强东的“无界零售”,都不是喊喊好玩的口号。线上流量的红利期已经趋于结束,电商在线上服务和消费体验、质量保障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线上零售的增长日趋乏力,寻找更大的增长空间、提高零售链条上每一环的效益,已经箭在弦上。

传统的实体零售商,在经过了多年线上零售的冲击之后,也开始寻求转型。

因此,在阿里提出的概念里,电商不再是以前的概念,而是要把线上、线下、物流结合在一起,去掉中间环节,提升配置资源的效率,才是核心。

就好比马云曾说过的,物流的核心不是快,而是降库存。这是整个零售业,无不期待的变化。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改变。更加年轻化的购物群体、消费升级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提高,使得用户在购物需求上,更注重个性化和精神性的服务。而恰好,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共同推动零售行业走到了变革的窗口。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战场。而无论是在零售业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等哪一端切入,能最直接让消费者感受到的,还是消费场景的变化。因此,“无人零售”在2017年成为最大的风口,集中在三种类型的业态上:无人便利店/超市、无人货架和自助售货终端(包括自助果汁机和咖啡机等)。

3

  不要和“人”过不去

然而,“无人零售”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在于消费场景,能够为供需双方带来什么?

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快捷、舒适的购物体验,节约时间。对于商家而言,似乎是节省了人力资本的投入。

但很可惜,减少几个收银员的投入,从来不是大型电商和零售巨头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亚马逊、阿里和京东的模式重心,本来就不在线下开店上。同样是快速扩张的电商巨头,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越来越多:庞大的用户系统、云服务平台、物流体系,以及对线下实体商业的并购。它们在线下落地无人零售店,主要也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在线上流量红利即将吃完的今天,它们要将线下的流量聚拢过来,成为全面提供客户需求的企业服务提供商。

这也是苏宁、娃哈哈这类巨头们的方向。线下为线上补足数据和体验,线上为线下提供服务和流量,减少各种中间环节。各类无人零售解决方案提供商们,也成为它们合作的对象。

烧不起巨头们的钱,中小无人零售创业者面临的尴尬问题是:消费者为什么要来购物?仅仅是为了“无人”而“无人”吗?

RFID和二维码以及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在技术上的投入相对较小。但是,在后端支出上,例如贴RFID标签、识别商品上,以及应对店面破坏等行为上,其他的运维支出也并没有消失。

制约它们的,更多是线下开店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选址、选品、库存、供应链、店面管理、实现规模化……

12.jpg

简单的技术无法解决物品丢失、结算作弊等行为;品类也大多被限制在零食等日杂品上;渠道、补货以及其他日常运营管理的支出反而增加了。

而这,恰恰是“新零售”想要革新的。

4

  回归零售本质

相比于封闭式的无人便利店和自助售货终端,开放式的无人货架,也成为这波浪潮中,最先受到打击的形态。

无人货架领域,在去年涌进了近40家公司,获得了超过10亿元的融资,战局也更为激烈:头部公司跑马圈地、快速占领点位,后进者疲于应对,而在这一通狂飙猛进后,后端的供应链和运营系统跟进相对乏力。而在损耗成本,也成为它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作为开放式的货架,它们比起其他模式来,这个问题也更为严重。

单纯被支付方式的变革、线下流量和场景刺激出来的无人货架模式,它们更像是当初互联网O2O模式的重构。而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打磨上,还远远不足。

13.jpg

在投资人程浩看来,Amazon Go不是“无人”,其模式的核心价值是用户体验,而不是代替人力。未来,这种“拿了就走”的技术和信用卡、移动支付一样,将成为智能零售的基础设施,普及到大型超市、连锁便利店中。

“无人零售”的侧重点,始终还是零售本身。

而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小创业者们,和巨头的重兵铺排相比,还显得太过微小。

但无论如何,“技术+零售”并不是一个伪命题。消费升级的需求真实存在,这也并不一定就只能是巨头的游戏。据统计,美国平均每35人占有一台自动售货机;在日本,用于销售饮料的自动售货机就有250万台之多。在国内,靠近消费者的线下零售终端,还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无人零售的风口起落,现在,还只是个开始。

来源:创业家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