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金创业公司而言,最好的结局是什么?产经

砍柴网 / 洪偌馨 / 2017-08-03 15:00
江湖传闻已久的点融网D轮融资,昨日终于落下实锤。

对于互金创业公司而言,最好的结局是什么?

四年前的答案可能是去上市。

两年前的答案可能是活下来。

而今天的答案可能是被收购。

江湖传闻已久的点融网D轮融资,昨日终于落下实锤。

8月2日下午,金融科技公司点融宣布获得2.2亿美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民投租赁集团旗下中民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韩国Simone集团旗下Simone投资管理公司等。

在市场环境低迷、监管政策收紧、行业发展放缓的2017年,点融却再度加码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着实令人有些意外。因此,市场上也一直流传一种声音:点融的这一轮融资主要是老股转让。

因为同样是有巨额资金注入,然而传递出的信号却截然不同。

对于上述说法,点融创始人、联合CEO郭宇航予以了否认,他向馨金融表示,点融的创始团队仍然是除机构投资者以外占比最大的股东,因为看好公司发展,并不会急于退出。

当然,如今外界会对互金公司,尤其是P2P公司的融资消息普遍做此解读也并不奇怪,毕竟对于大部分上市无望的互金公司来说,被卖掉本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不久前刚刚宣布完成B轮融资的P2P平台爱钱帮。

在官方口径下,爱钱帮获得了上市公司董事长个人的5亿元投资。但事实上,工商信息显示,爱钱帮的法人和董事长也已经变更为张培峰,并且这个“投资人” 掌握了爱钱帮70%的股权。

而爱钱帮原先的创始老班底——王吉涛、万良中、朱海发、汪凯—,除了CEO王吉涛还保留了董事的职位,其余人悉数退出了管理层。尽管其管理团队仍在继续处理公司事宜,但身份已然不同。

换言之,融资是表,被收购才是里。

事实上,近一年来,互金平台被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比如,爱投资被收购51%股份后创始人兼CEO王博辞职、港股上市公司云游控股收购银客集团旗下简理财55%股权……还有许多交易并没有被摆在桌面上,但创始团队已经离开权力中心。

在描述当下的新金融行业时,郭宇航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整合时代已经到来”。其实,如果把目光投向隔壁的互联网圈,“学成文武艺,卖给BAT”早已被视为创业者的另一种成功。

一方面,在商业逻辑上,赚到了钱就不能算输;另一方面,互联网创业公司在任何一个赛道上跑远之后,都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巨头们的挤压。被BAT收购,虽然是一种妥协,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的证明。

对于眼下“腹背受敌”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逻辑是一样的。面对监管的收紧和巨头的挤压,能被相中成为收购标的,或许已经是上天垂怜,给平台高管们一个妥帖体面的退场。

毕竟,四年前冲击上市的野心早就被浇灭,两年来挣扎求生的意志也已经被现实磨平。

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创业公司亦如此。

1

对于许多互金平台而言,上不了市和融不到资,是一个死循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P2P行业。

2013、2014资本疯狂涌入P2P的那几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台都能拿到上千万的投资,并非是因为投资人不知道这个价格贵,而是当时大家相信无论价格多高,终会找到变现退出的路径。

可是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了,A股市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紧闭大门、战略新兴板被叫停、香港市场估值偏低……大部分公司的上市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碎了一地。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P2P行业的融资热潮骤然散去,大部分P2P平台的最新一轮融资都定格在了2015年年中;在那个时间点上,这些平台迎来了估值的巅峰,和迟迟散不去的融资“寒冬”。

当然,有人说国内市场此路不通,还可以寻求海外市场的机会。尤其是2015年宜人贷赴美上市之后,到现在还顶着“互联网金融第一股”的光环,这也让很多平台心动不已。

确实,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有机会冲击上市的互金公司基本都已经启动赴港或赴美上市准备。但是,就像之前我在《复盘:为了赴美上市,宜人贷、信而富都经历了什么?》中提过的,SEC的反复询问、近一年的准备周期、可能被腰斩的估值,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尤其是宜人贷与信而富上市在前,前者是所有后来者绕不开的估值标杆,后者上市时的估值较上一轮融资时腰斩,即便上市成功,那些后来者估值的想象空间还能有多大?

更何况,市场留给每个细分行业的上市容量本来就有限,3-5家可能就是上限,抢占跑道成功的必定是少数,那些启动了上市流程的公司都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剩下至今没启动的就也就更加无望了。

在上不了市又融不到资的死循环中,摆在P2P平台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卖掉公司套现,或者自力更生实现盈利;相比之下,卖掉公司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要实现后者实在太难了,而且未来可能会越来越难。

2

关于P2P平台要实现正向现金流、要自己实现盈利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这些都不是新话题了。

2015年,P2P行业上一次“分水岭”出现,大平台与小平台开始分化的时候,区分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盈利”,即便平台可能因为其他方面加大投入出现亏损,比如收购资产端、获取牌照等等,但至少能在主营业务上看到正向现金流的可能。

尤其是在后来的“资本寒冬”中,这也是平台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不过,彼时的一道“分水岭”并没有完全阻断所有平台的发展机会,一些垂直领域如车贷市场尚待进一步开发,甚至消费金融市场也还没有厮杀得像今天一样“你死我活”。如果选对了赛道,或者及时调整了方向,平台还是有避免被分流的可能,事实证明,这两年也还是有一些我们以前不熟悉的平台冲到了第一梯队。

可是,在最近这一次行业分化中,情况变得有所不同,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模式、牌照资质,而这些可能是平台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的。

我至今仍然记得,当网贷监管细则颁布的时候,我正在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他看完了文章放下手机,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真的要准备离开这个行业了,限额以后,除了消费金融和车贷,其他业务都没戏了。”

事实证明,行业确实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了。上周,红岭创投决定退出网贷行业,三年内清盘,这也宣告了大标模式的终结。

红岭不是没有尝试过转型,去年他们也曾布局消费金融,可是“大额标的”与“小额分散”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业务模式;成立8年、成交额2700亿,在新的业务模式面前一切清零,而从零开始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以前P2P行业能够容纳几千家平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穿着P2P的外衣,其实做的是不一样的业务,一旦范围被圈定在这么狭窄的范围内,甚至要直面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的竞争,P2P的机会又有多少?

能够卖掉,总比死掉好。

3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收购,都充满了心酸和无奈,更多时候无非是各取所需罢了。

去年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被疯狂收购的一年:一方面牌照政策收紧、价格狂飙,大公司急需一块牌照来布局金融版图;另一方面在支付宝与微信的夹击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多处境艰难。一买一卖,各取所需。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它们在并入其他生态之后可以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比如,一些独立谋生的技术导向型公司,可能因为缺乏数据和流量而发展缓慢,但是当有一个更大的体系供养它们,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更大的价值。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于那些曾经站上过风口的互金创业公司而言,能够“优雅地退场”或许已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