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严控下,现金贷是否会被“一刀切”?产经

砍柴网 / 零和 / 2017-08-03 13:43
今年4月,一直野蛮生长的现金贷行业,迎来了监管的第一次洪潮。

今年4月,一直野蛮生长的现金贷行业,迎来了监管的第一次洪潮。

此后,具体细则一直迟迟未出,也让现金贷行业如履薄冰:监管到底是会像校园贷一样一刀切?还是手下留情?

据监管层透露,下半年是否出现集中爆发的债务危机,可能会决定现金贷的行业命运。

行业命悬生死一线。

01监管来临

2016年以来,消费金融领域最火的,无疑是现金贷。据不完全统计,现金贷平台已多达上千家。

4月10日,银监会点名现金贷,要求加强其清理整顿工作。

爆火的行业瞬间遇冷,一度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就怕一刀切”,某现金贷平台CEO称,担心监管将利率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对高利贷的定义“36%”上,“如果这样,几乎等于一刀切,所有小额现金贷产品,就得全军覆没”。

据监管层相关人员透露,实际上对现金贷的谈论正在进行中,“目前主要谈论行业会不会集中爆发债务危机”。

其实从校园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同的历史轨迹。

监管对校园贷的“一刀切”,就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校园贷的负面舆论集中爆发:跳楼、裸条、暴利催收等等。

当舆论的天平开始失衡后,监管痛下杀手。

而同样的节点落在现金贷的身上,好在是,债务危机并未爆发,行业尚有转圜余地。

行业的头部公司,正在试图向监管层证明:现金贷存在的意义,满足了部分人群的信贷需求。

在一本财经主办、明特量化协办的《小额信贷的合规和健康发展之路》交流会上,多家平台透露,他们正在尝试给用户画像。

现金贷实际上是一款服务于中低端人群的信贷产品,客群决定了它必须通过“高利率来覆盖高风险”。

而某种意义上,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服务的人群的不同。

高端人群的信贷需求,一般由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比如银行的信用卡;而低端人群,则由利率较高的现金贷产品覆盖。

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底层人群?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调查,中国大概有3000到5000万这样底层人群。

“小额现金贷(Payday Loan)占美国人口总群的5%”,明特量化创始人李英浩称,按照这个比例,中国现金贷客群将高达7000万。

“我们正在给用户进行画像,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他们”,掌众金融首席战略官谭淳称,现在大部分的报道和研究,还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观察这个底层人群,并没有深入其中。

“浅橙科技”、“现金巴士”等也在做同样尝试。

浅橙科技的创始人朱永敏称,这群人的学历较低,一般是大中专、高中或者职业学校毕业的人,月收入是3000到7000元。

“理发师、外卖的、房产经纪人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职业”,现金巴士联合创始人李琦称,很多都是月光族,因为没有积蓄,所以对于急钱的金融需求极高。

朱永敏举例称,比如外卖员,他们短期拆借几千,可能就是为了买一辆电动车,启动外卖服务。

底层人群的信贷需求,确实不可忽视,如果没有正常的渠道疏导,他们可能会走向犯罪,或者流入地下高利贷。

02共债群体

市场确实存在,但监管层还有更深的思考。

“监管层的考量标准是,这件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监管层相关人员透露,判断利弊的标准是,最终现金贷是真正解决底层人群的现金需求,还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导致债务危机,影响社会稳定?

有意思的是,底层人群的风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因为他们的负债率和杠杆都低。

很多精英阶层,可能身负房贷和车贷,负债几百万,杠杆也高。

“而底层人群,并没有背负这些贷款,且杠杆也低,相对风险反而没有背负贷款的白领高”,朱永敏称。

尽管如此,但一旦行业出现多头借贷(一个用户同时在多个平台借款)和过度授信,就可能成为爆发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目前有上千家现金贷平台,其中的头部平台,都声称自己用户上百万甚至千万——如果按照中国现金贷3000万用户来计算,将有大量用户存在多头借贷。

在去年,芝麻信用数据显示,11%的消费金融用户,最近6个月在互联网渠道向10家及10家以上的机构申请过贷款。 

一些平台曾私下统计自己平台的多头借贷数据,个别平台比例超过60%。

这无疑是一个高危信号。

如果用户在多家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导致债务累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可能最终引发雪崩。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从源头遏制。

“行业头部几家平台,正在进行数据共享”,李英浩称,除了防止多头借贷外,还可以补齐中国边缘人群的征信数据,在未来,想象力也不小。

尽管行业部分公司正在尝试抱团取暖,可还没有形成统一整体。数据共享一度推进困难,因为各家公司都将数据视为核心机密,不太愿分享。

据某平台负责人透露,最近接到一个用户的投诉,称在他们平台上被拒绝放款,“我一查,发现这个人进了某数据公司的黑名单库,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好的用户,说明黑名单库已经浑浊,掺杂了大量假信息”。

数据共享是个难题,保证数据真实性,则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制度解决不了,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小米金融的负责人陈曦称,也许区块链可以成为一个解决方案。

比如,所有公司接入区块链,用户信息用某种脱敏的方式存储,如此既保证了数据共享,同时保证真实性。

03自律同盟

而目前行业的现状是,大家还是各自为战,并未形成自律同盟。

“监管来了,没有任何一家平台独善其身”,监管层相关人员透露,他们更希望行业自律加强,解决行业隐患。

这一点,美国恐怕比我们做得好很多。

美国在线信贷协会的总裁Lisa Mcgreevy透露,整个生态系统的公司,都在协会管理之中,除了小额信贷公司,还包括获客、数据、软件管理公司。

美国在线信贷协会是独立第三方,且与监管层保持密切沟通,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深度交流。

“我们有一套热线体系,如果用户体验差,他们会打电话来我们这里投诉,我们再找公司协调解决”,Lisa称,协会的权限还比较大,某公司频繁接到投诉,他们可以处于罚金,用于“反哺热线”。

正是这套沟通系统,化解了大部分的行业矛盾。

“你只有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高兴,监管才会高兴”,Lisa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以人为本,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在美国,信用卡公司会出一些政策和措施,帮助真正困难的用户度过危机,比如免息或展期,延后还款时间等。

目前中国也有一些公司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明特量化、现金巴士、浅橙科技和魔法现金,逾期罚金不会一直增加,有封顶政策。

“风险提示,也需要做好”,监管层相关负责人透露,这群底层人群的风险意识比较低,平台的风险和利率信息,不能藏着掖着。

比如,在借款页面,要有详细的提示,利息是多少,如果逾期,罚金是多少等等。

在美国,个人破产法对债务人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果你债务太重,并且证明自己没有还款能力,可以申请破产,防止被借款平台继续追债。

“行业可以自发给用户制定类似破产的保护,比如证明他确实还不上钱后,给以豁免或减免”,明特量化联合创始人赵亮称。

除了贷前流程的规范,贷后的催收,成了防止债务危机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在美国,催收法规是极为严格的”,Lisa称,你不能给他的亲人打电话,也不能给他的办公室打电话,如果他告诉你,你不能再往他的某个号码上打电话,你就再也不能打。

而相对中国来说,除了地方法规之外,全国催收法规还未出台。

“一些极端负面事件,大多是因为催收引发”,现金巴士联合创始人李琦认为,如此可以自律先行,对于催收的形式、时间、次数、力度等方面,行业应该自律形成一定的规范,“形成底线,大家都不要去突破”。

眼下,正是现金贷行业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生死一线之隔。

监管来临之时,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

放弃独行,抱团取暖,才能让行业走出这段黑暗之旅。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