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照搬西方主流的经济理论呢?洞见
最近,林毅夫教授在《求是》杂志刊文《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行不通的》。看到这个标题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赞同不能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但我读过多篇林教授的文章,感觉林教授才是过于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没想到林教授反倒批评别人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
1“华盛顿共识”失败了吗?
林教授认为新自由主义或“华盛顿共识”是失败的,这有俄罗斯、拉美、东南亚的实践为证;倒是没奉行“华盛顿共识”的中国,取得了成功。但是事实真如林教授所说吗?
“华盛顿共识”无非就是建议发展中国家以市场化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以更多的私有产权来激发经济活力。那么中国是不是这么干的呢?恰恰是这么干的!中国30多年的经济奇迹,就是不断增加经济的民营成分、扩大自由贸易所取得的。中国改革的方向很明确,就是市场经济,这不符合“华盛顿共识”吗?从19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到后来的国企改革、入世两大突破,都是产权改革的胜利、自由贸易的胜利。国企改革不符合“华盛顿共识”吗?入世不符合“华盛顿共识”吗?林教授认为中国的经济成功是没有奉行“华盛顿共识”的结果,请问,如果没有国企改革、入世,中国经济会有今天的繁荣吗?
在2010年的一次采访中,我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中国奇迹是“华盛顿共识”的胜利吗?姚洋教授回答:“从纯粹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肯定是‘华盛顿共识’的胜利,两年前我开始思考‘中国模式’时就开始说这个问题。如果‘华盛顿共识’要找到一个好的CASE,那肯定是中国,中国是最好的学生。”
而俄罗斯、拉美、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失败的例子,恰恰是因为它们没有好好贯彻“华盛顿共识”。如俄罗斯,尽管名义上进行了激进的私有化的改革,但各种管制、垄断多如牛毛。什么是管制?管制其实就是政府拿走了企业的一部分产权,所以是名改实未改。所以俄罗斯的失败不是个人产权的失败,而是政府拿走个人产权的失败。而东欧等国,刚进行完名义上的“休克疗法”,就跌入了福利、管制、特权工会等的泥潭。中国在产权改革上并不激进,但好在避开了这些泥潭。
为什么渐进的中国反倒做得更好?姚洋教授提出了“中性政府”的概念,即政府没和哪个阶层结盟,只要努力发展经济,就符合政府的利益。姚洋教授的这个解释框架,我认为比林教授的更有解释力。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华盛顿共识”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吗?并不是。“华盛顿共识”其实只是一部分专家、学者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缺经济自由,所以应该进行市场经济的改革。而对欧美本身的情况,主流的学者恰恰是不信奉“华盛顿共识”的。像反垄断、高福利、劳动法、反倾销、产业补贴等等反市场的东西,才在西方占有主流地位。日本更是高扬产业规划的大旗,通产省曾被封神。至于凯恩斯主义,则是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可以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恰恰是林毅夫所主张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而且“有为政府”是在不断扩大的,所以欧美日的经济增速才慢下来。面对中国的高经济增速,它们只好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减速”来安慰自己。而欧美日也有区别。美国在反垄断、福利等方面程度较轻,所以美国的情况又远远好过欧洲和日本。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子好过了,改革动力渐失,“有为政府”抬头。经济增速下来了,很多学者也学会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减速”那一套,却不知这是未富先骄的结果。像反垄断法、劳动法、刺激经济、宏观调控等等,渐次引进,这都是向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靠近,而偏离非主流的彻底的市场经济观的。就拿林毅夫教授所支持的产业政策来说,难道不是来自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而是来自“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弗里德曼等人,会赞同产业政策吗?
林教授经常能列举很多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不同。比如,林教授认为,结构主义主张的进口替代战略是失败的,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新的选择比较优势产业的理论。看起来,林教授似乎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新理论架构。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一个观点,必然有另一个经济学家提出相反的观点。如何看一个理论是不是新理论?不是去看具体观点,而是看其所运用的基本范式。假如看具体观点,那可以说每个西方经济学者都提出了“新理论”。那么,什么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呢?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
举个例子,经常可以在媒体看到,这个经济学家主张货币刺激,那个经济学家则认要搞财政刺激,看起来他们的观点是不同的,但他们都共享凯恩斯主义这一基本范式。
无论是结构主义主张的进口替代战略,还是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很明显,都是“有为政府”的框架,只不过具体观点有差异而已。林教授并不是反对结构主义选择一些产业来优先发展、补贴,他只是认为结构主义看错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选错了产业而已。
林教授说:“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有效的市场’,企业家才能自发地按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这样才能使要素生产成本达到最低;同时,要有‘有为的政府’来解决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外部性问题和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这样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顺利进行,并且有足够低的交易成本来使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这段话很明显,林教授用的就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外部性、政府节约交易费用等范式。比如,林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的探索具有正外部性,所以政府应鼓励、补贴。
所以,尽管林毅夫教授本人觉得“新结构经济学”很新,但实际上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界到处是用外部性等范式来证明政府干预有理的各种理论。所以我看到林教授以外部性来论证产业政策合理的观点,我认为这恰好是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
倒是林毅夫的辩论对手张维迎,深刻反思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外部性、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范式,也反思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缺乏企业家的作用。
张教授说:“回顾历史,上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一场大争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没有可能?以米塞斯、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方,即所谓的奥地利学派,认为不可行,因为它没有办法解决经济核算问题……许多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争论中站在兰格一边,而不是米塞斯和哈耶克这一边。包括像萨缪尔森这样的经济学家,在1947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里,也认为,从理论上讲,兰格是对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教科书里的主流经济学,本来是为了证明市场的有效性而发展出来,为什么变成了反市场的理论?”
在一次采访中,张教授说:“过了60年,整个计划经济都崩溃了。经济学家不去反思,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好像单纯是计划经济不行,而没觉得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问题,这个对我触动非常得大。”张教授的结论是,恰好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范式,使得学者们得出了一些反市场的内容。
林教授的观点,恰如张教授所说,是单纯觉得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选错了扶持对象,而不是认识到其理论基础——外部性范式,就有问题。
张教授则是完全否定外部性范式:“打个比方,女孩子打扮得漂亮一点,有正外部性,因为旁人也可以从她的漂亮的打扮中得到愉悦。按新古典理论,经济学家会告诉你,由于有外部性,这个人选择的化妆水平一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所以政府应该补贴她,这很荒唐。现实中可以看到,没有政府补贴化妆品,女孩子们都打扮得很漂亮,甚至有些过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和张五常认为,外部性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本质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楚。政府要做的是界定产权。”
正因为张教授对外部性范式的反思,他才提出不要给任何产业任何特权。
的确,中国经济曾经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证明市场的威力的极佳例子。中国人理应有信心继续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继续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界证明市场的有效性,但可惜得很,学者们正日益向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靠近,而且,是打着“不要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牌子,来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林毅夫教授求知的真诚是不用怀疑的,但他反思所达到的层面,是令人遗憾的。
【作者:刘誉儊】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