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树产业扶贫典范 万栋蔬菜大棚助农户“摘穷帽”滚动

/ 时代周报 / 2017-12-12 22:12

12月6日,贵州大方县发布黄色大雾预警,县境多地能见度小于500米。

7日8时许,大雾仍在弥漫。车辆明显减少的贵毕公路大方段,一辆印有“恒大扶贫”标识的浅色越野车穿雾南行,驶向理化乡果木村。

内外温差超过10°,透过车窗上的雾气,恒大扶贫队员张向宇确认车已行至岩脚寨,突现的大雾,并未延误他与理化乡蔬菜大棚运营方的约见。从干道转到村路,再蜿蜒过一段土路,9时许,张向宇和同属恒大扶贫公司理化乡扶贫分部的两位同事,比约定时间提前来到。

果木村蔬菜大棚基地

理化乡国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长春迎上来,和恒大的“老熟人”一一握手,几个年轻人的笑声汇在一处,打破山谷的沉寂。

“前几天刚清了辣椒和西红柿,这边,还有那边,95个棚,大部分种莴笋了!”张向宇随沈长春移动的手指环视, 错落有致的塑料大棚齐整站立,云拥雾抱里,颇有十里连营的恢弘。

同样的恢弘散落在全县各乡镇。作为恒大帮扶大方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从2015年底至今,10223栋蔬菜大棚拔地而起,配套有蔬菜滴灌系统、水泵房、管理用房。它们就像贫困户的家人一样落地生根,在20余家蔬菜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的科学营运下,让各自所属的“主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

回乡:山里娃离家八年后毅然重返

沈长春个子不高,戴一副蓝边眼镜,除了沾满泥巴的皮鞋有些扎眼,整体穿着很是时尚干练。单看外表,很难相信他是深山里长大的穷孩子,而熟悉他的人则了解,走出大山8年又回来,他想改变的不止是自己,或他的家庭。

去年夏天,沈长春等到一个机会,“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说,当时同在贵阳工作的表哥刘海最先听到“风声”,恒大集团在大方县理化乡无偿援建的蔬菜大棚已开始招商,并创新设计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面向全国公开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拟形成蔬菜产销一条龙的经营链条,“我们联络了几个在外打拼的伙伴,想抓住这个好机会回老家发展。”

沈长春了解到,恒大的蔬菜大棚是其产业扶贫项目之一,运用市场手段,将分散的土地适度流转,集中连片建设成产业基地,再把贫困户组织起来,组建合作社进行合作劳动,让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恒大在中间牵线搭桥衔接各方资源,不参与后续生产链的运营环节。”他说,从乡政府得到的信息坚定了大家返乡了决心,“这个机制确保恒大走了以后,无论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社,都能继续运营下去。有恒大前期的铺垫,我们信心倍增。”

今年3月,沈长春和伙伴们进驻果木村,而此前,他已在贵阳市的零售行业摸爬多年,能从最基层店员开始一路向上升任店长,他的动力源(行情600405,诊股)自内心,“家里条件很差,我读完高中就出去打工,除了想让爸妈过好一点,也想有机会去看看山外的世界。”背着帆布包离家时,沈长春暗下决心,要在城里找到容身之地,把父母也接出深山,再不回去。

但在职业上升的最好时期,他回来了,欢欢喜喜地进山,在田间地头守着塑料大棚,一住就是8个月。

跟他一起回乡的,还有6个伙伴,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是他,26岁。几个年轻人踌躇满志地组建了理化乡国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各司其职,一鼓作气拿下恒大集团在理化承建的蔬菜大棚经营权。

“我们的团队很特别,成员都是在外打拼多年的山里娃。经营蔬菜大棚当然是我们的事业,有恒大带来的好时机,这份事业可能会成就我们的创业梦想。”他坐在板房的塑料椅上,面前的炉火映红了脸颊,“可要说个人所得和给家乡人带来改变哪个更重要,我们都认为,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肯定位居其次。”

牛刀小试:5万斤西瓜一次性收购

“在外边见得越多,越觉得老家人生活辛苦,真的太辛苦。”沈长春说,恒大帮扶大方的决心有目共睹,能参与其中,把贫困户的蔬菜大棚经营红火,这是想来都让人振奋的事情。

4月初,第一批种苗落户果木村,为降低种植风险,合作社在95个大棚里栽种了接近10个品种的果蔬:西瓜,辣椒,莴笋,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合作社每个人,都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幼苗,来大棚务工的贫困户同样尽心尽力,望眼欲穿等待收获。

张向宇5月24日到达大方,彼时,蔬菜大棚里的藤蔓上都已挂果。“我是第一次见到趴在地上长的西瓜,只有小孩拳头那么大,纹路很清晰,像个玩具,太可爱了。”他跟着沈长春钻了十多个大棚,兴致勃勃地看辣椒,看西瓜……所见每一株果蔬,都让这个27岁,毫无种植体验的江苏小伙啧啧称奇。

6月,瓜熟蒂落。

“就在大棚里卖,龙头企业到现场来收购,27棚西瓜,5万多斤,一次性收购运往全国各地。”沈长春眉飞色舞,“后几天有七星关(地名)赶来买瓜的人,那时棚里的瓜秧都清理干净了,他们只能空手回去。”

张向宇记得田头卖瓜的“盛况”。“路上源源不断的车,每个棚里都有人选瓜,恒大的扶贫队员也赶来帮忙,卖得特别好。”西瓜的味道在现场就得到认可,除了龙头企业很多散客过秤付钱后马上开瓜品尝,“好吃!甜!”,“真不错,这趟路跑得不冤!”……赞叹不绝于耳,张向宇十分欣慰,“这是理化乡贫困户的蔬菜大棚,第一季产出就见经济效益,合作社,贫困户,还有我们,哪个不开心?”

他算过账,一个大棚240平方米,产2000多斤西瓜,按照当时市场价最低可售4000元,去除成本,每棚净收入1500元上下。

只要有经济效益,贫困户就有收益。依照国立合作社与果木村村民委员会签订的合同约定,不管合作社是否营利,必须保底支付每一个大棚相对应的贫困户1200元,若利润分配资金超过1200元,以实际利润为基数,贫困户可获得45%的分红。

“只要经营好,就能多方共赢。”沈长春对果木村的蔬菜大棚信心十足。

秘笈:供产销一体

首季同时试种的多品类蔬菜,除一款不被本地人接受的新型茄子进出“打了平手”外,其他菜多少都有收益。这个结果鼓舞着沈长春和他的伙伴,“现在还是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只要进入稳定期,我们的蔬菜会越来越好。”

8个多月的探索,从选苗到种植,收获,销售,每个环节如何操作,沈长春与他的兄弟们了然于胸,“恒大制订的产业扶贫措施全面细致,不仅在帮扶贫困户脱贫,也从技术、管理层面扶持着像我们这样的小规模经营团队。”事实上,为实现长远发展,恒大对蔬菜大棚建成后的运营,亦有整套模式创新,从出资建设,引进农技人员为其选种,到交托给专业管理者经营,稳扎稳打,顺畅连接供产销。这样的一体化设计,正是贯穿大方万栋蔬菜大棚种收稳步发展的恒大“秘笈”。

沈长春蹲在大棚田垄间,细心看护小莴笋苗。

谈到未来的规划,沈长春雄心勃勃,“正在注册公司,希望以后也能做成龙头企业,像三元朱一样,经营更多蔬菜大棚。”

沈长春提及的“三元朱”,是大方县不少蔬菜大棚所有者心中响当当的大公司,也是全县蔬菜大棚的运营“巨无霸”。恒大扶贫公司产业扶贫部负责人白彦琨说,这家来自山东寿光的农业科技公司,已接手全县近2000个蔬菜大棚的经营,仅六龙乡恒大33村,就有总数接近果木村两倍的大棚由其经营管理。

恒大33村是易地搬迁扶贫村,村民多来自不宜居的深山,39岁的苏安军即是其中一员,

他和家人两个月前刚刚搬离六龙乡顺河村。“以前住‘伙房’,现在住别墅!我们搬进去有些日子了,到现在还有做梦的感觉。”

苏安军一家四口享受的配套帮扶,除了两个蔬菜大棚,还有交由养殖场代养的两头安格斯牛。“大棚一年有1200元保底收入,加肉牛4800元,再加上三元朱给我的工作机会,每月至少有一两千元工资,还有土地流转费……现在的年收入接近3万!这个数字,以前哪敢想?”

苏安军憨笑,说自己做梦都能笑醒。

扶智:传授种植技术助科技兴农

经营蔬菜大棚为贫困户创收,提供工作岗位给贫困户就业。三元朱为大方贫困户所做的,不止这些。

“更可贵的是,进驻大方县后,三元朱除了帮扶贫困户的蔬菜大棚,还先后派出十多名技术人员常驻六龙乡、凤山乡和兴龙乡多个村落,将最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熟知扶贫进程的白彦琨笑言,经由系统培训的农户,不仅掌握了新农业实操技巧,还能熟悉和梳理出一整套蔬菜产销的实用知识,这是当地种植业的一场革命,将惠及几代人,影响深远。

大公司成熟的管理和帮扶模式,也是初出茅庐的“沈长春们”效仿的典范。在理化乡,打理蔬菜大棚的同时,国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无偿开放“智库”,为普通农户提供农技援助,帮他们选种,辅导种植。

张向宇非常了解国立合作社的“跨界”帮扶。他说,国立不仅在帮理化乡95户贫困户脱贫,这几个月,沈长春和他的兄弟们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不断输出,以“扶智”的方式辐射到大棚外的普通农户,类似“共享”并不局限在理化一乡,六龙乡,黄泥塘乡也是他们常去的地方,只要农户有需求,合作社会毫无保留地奉上“点子”,为村民谋划更有经济效益的种植技术和销售路径。“上个月,经过国立合作社辅导产出的第一批辣椒远销遵义,普通村民也享受到了恒大扶贫带来的利好。”

订单:西红柿远销海外

临近中午,大雾尽散。遍地新绿的果木村安立于南北对出的群山中,宁静而秀美。

看过了几个蔬菜大棚,交流了滴灌系统和土壤改造等等问题后,沈长春又带张向宇一行走入71号大棚里。地里很湿,粘在几人鞋底的泥巴都有几公分厚。

“一年出产四季不成问题,这些莴笋苗,就是第四季蔬菜。”沈长春蹲在田垄间,伸手摘除一株莴笋苗下端的黄叶,保持着深蹲的姿势转头扫视左右,“栽下去才3天,比我想象得长得更好。这样的苗儿有85棚。不出意外正赶上年前上市,保守预算1块钱的价格批发出去,可以卖12万多元。”他笑得很从容,看不出对所言“意外”有任何担忧。

贫困户开心采摘西红柿

蔬菜基地内西红柿大丰收

“新栽的莴笋叶,贴近泥土的叶片会干,外边掉几片叶,它心里就抽出几个芽。”沈长春把摘下的枯叶揉作一团捏在掌心,笑道,“大方县将成立蔬菜协会,这个平台,可以让我们接触,对接更多龙头企业,依托他们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把果木村的蔬菜大棚经营得更好。”

大棚经营的好坏,果蔬的品质保证是关键。这一点,沈长春同样自信。他说,通过龙头企业搭线,国立合作社前段时间拿到一张大单,产品将供至越南河口一个大型蔬菜市场,他笑嘻嘻地“揭秘”,能拿到这单生意,棚内出产的西红柿立了大功,“今年夏天收获的西红柿通过贵阳一家公司搭桥卖到了越南,对方特别喜欢,所以才有后续需求。”

“好品质是好生意的保障,别骄傲,继续努力。”张向宇边打趣边随沈长春走出大棚。在门口,他看到几根红椒躺在泥地上,是前几天清棚时掉落的,色泽明艳,鲜活得像还挂在枝上。

升级:扶贫样本催生蔬菜协会

大棚菜远销海外得到好评,国立合作社的小伙子们开心极了。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恒大产业扶贫机构和县农牧局的推动下,12月7日下午,经营大方蔬菜大棚的上下游龙头企业及合作社齐聚一堂,大方县蔬菜协会筹备会正式拉开序幕。

这个带着使命诞生的行业协会,将担负起全县蔬菜大棚产销链条的宏观调控,和精细分工,今后,在行业协会统筹下,覆盖大方县80%乡镇的10223栋扶贫大棚,将统一引进订单,统一市场价格,统一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和每一位会员,都有同样的期许——借恒大扶贫东风,将大方县建成地域性规模蔬菜产地,在全国擦亮大方蔬菜的名片,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蔬菜卖得好,贫困户是最大的受益者。”白彦琨说,恒大以每棚2万元的成本价无偿建成万栋蔬菜大棚,最终目的是扶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只要拥有扶贫蔬菜大棚,贫困户年终均可获利。白彦琨认为,产业扶贫是恒大扶助大方县贫困户加速脱贫的法宝,而蔬菜大棚与肉牛养殖,分占恒大产业扶贫总量的3成。“蔬菜比肉牛见效更快。”他说,蔬菜大棚对大方县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可小觑,随着蔬菜的外销,农资、运输、就业等等方面,皆能因菜而进,向前迈步。

他更透露,蔬菜大棚的合作模式也可能随发展做出相应调整,“我们鼓励当地创业能人走出来挑担子,在龙头企业的指导下带领大家一起参与蔬菜大棚的运营,今后,贫困户除了参与种植,还要参与大棚的经营和管理。”

驻扎大方的三元朱公司负责人孙伟新,对类似国立合作社这样的“精巧”型创业团队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小型团队以合作社形式经营蔬菜大棚,在团结性,灵活性方面具有优势,加之前沿龙头企业的扶助,即“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规模化运作,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当之无愧的蔬菜大棚扶贫样本。

蔬菜大棚内贫困户采摘丝瓜

对沈长春而言,这些都是好消息。“我常去龙头企业管理的大棚“取经”,四处去看,学习他们的经验。把蔬菜大棚做大做强,带领贫困户脱贫,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他抬手捋开搭在眼镜框上的头发,尬笑,“很久没剪了,太长。等今年最后一季菜卖出去,赶年前,我一定得去理个发。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