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店之王:阿里京东娃哈哈争夺战已打响产经

砍柴网 / 小禾子 / 2017-11-28 11:00
在国内实体零售的寒冬中,便利店业态似乎成为了一股清流 , 保持着持续的增长。数据显示,便利店在 2015 年实现了超过 13% 的增长,几乎是 2014 年增速的两倍;2016 年便利...

在国内实体零售的寒冬中,便利店业态似乎成为了一股清流 , 保持着持续的增长。数据显示,便利店在 2015 年实现了超过 13% 的增长,几乎是 2014 年增速的两倍;2016 年便利店行业销售额继续以 13% 的速度增长,达 1334 亿元人民币。

一时间,便利店成为了创投领域关注的热点," 便利蜂 "、" 全时 " 等新兴便利店品牌应运而生。但时至此时,便利店是否依然是未来中国零售市场的蓝海呢?我们对比日本、台湾的发展情况,从便利店的历史、现状等方面来做进一步分析。

中国便利店起步晚 发展空间广阔

从东亚的经验来看,人均 GDP 达到 3000-5000 美元时是便利店的最初导入时期。便利店业态在日本和台湾率先萌芽。

相比之下,中国便利店的起步时间较晚。经过 1992-2006 年的导入期后,便利店业态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2017 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6 年我国 9.8 万家便利店,商品年销售额超 1300 亿元,从业人员近千万。

但从便利店规模占比来看,我国便利店业态的社零占比却只有 2%,远低于日本近 7% 的水平,便利店业态在我国拥有十分广阔的成长空间。

此外,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还有以下四大优势:

1、经济水平向发达国家靠拢,中产阶级崛起

2016 年中国 GDP 达 74 万亿人民币,居全球第二;2015 年 CHFS 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级达到 2.04 亿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产阶级掌握的财富规模均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2、老龄化加剧,对便利店需求提升

2014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 10%;2015 年中国有 1.31 亿老年人,比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 3 个国家——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老年人口总数还高。大量老年人的出现提升了对临近社区的便利店外食、鲜食、日用必需品的需求。

3、单身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缩小

中国离婚率增速远超结婚率,全国独居人口占 14.6%,家庭规模缩小,导致 " 单次采购量少,对外食需求大 " 的消费习惯变化。

4、女性劳动参与率远超日本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远超日本,女性收入水平的提升,是便利店的庞大购买力来源,且对便捷鲜食,购物效率要求更高。

深耕差异化经营 便利店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如今,便利店已成为日本和台湾零售终端第二大业态,同时,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高潮。极致便利、精选品类 + 丰富服务、高效管理成就了便利店强大的竞争力。

而随着时间推移,便利店开始面对市场饱和、同质化竞争,以及新兴电商的挑战。此时,便利店龙头纷纷通过差异化经营、拓展海外市场来开发新的营收增长点,增强盈利能力,同时加强客户粘性。

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购买商品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便利店巨头也各自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自有品牌。而作为便利店商差异化战略的必由之路,自有品牌在带来更好品质、满足更个性化需求、增强顾客粘性的同时,也可以提升毛利率。

以日本 7-11 为例,其自有产品销售占比自 2007 年推出以来快速上升。日本 7-11 宣称,其在 2016 年自有品牌营收达 1400 亿日元,是其 2012 年销售额的 3 倍。

此外,开发不同形式的便利店,如推广自动售货机、移动贩卖车等,也成为了差异化经营的另一个方式。

早在 2011 年,日本全家便发动了移动贩卖计划,将移动贩卖车开到门店还未覆盖或人流暂时聚集的地区;日本全家还在写字楼、工厂、医院等需要食品和饮料,但又不足以开店的场所设立了自动贩卖机。这在拓展服务网络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粘性。

另一方面,上世纪 90 年代,亚洲增长中枢已从日本、台湾等地区向中国大陆、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转移。新兴市场便利店也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习惯变迁逐渐成熟。于是,对于便利店龙头而言,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了其寻求新增长点的关键。

对于经验丰富的 7-11、全家等便利店龙头而言,在经济、文化相近的亚洲快速扩张是相对低风险的新增长点。自然,广阔的中国便利店市场也就成为了他们争夺的重点。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便利店行业销售额达 133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3%。中国便利店市场有近 10 万家门店,品牌数超过 260 个,且开店数与日均销售额双双增长。

但由于行业发展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国土地面积广阔、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便利店行业集中度很低。从 2016 年便利店销售额份额来看,销售额排名第一的美宜佳销售额占比也仅为 10%;而来自日本的便利店巨头全家、7-11 和罗森的销售额占比则分别达到了 6.9%、6.1% 和 2.2%;来自台湾的连锁便利店喜士多的销售额占比达 3.4%。

同时,由便利店分布可以看出,目前仅有上海和广东的便利店门店数量超过 5000 家,大多数地区的便利店总数都少于 1000 家。地域发展的不均衡为便利店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相比一线城市来说,更低的人力和租金成本使得二三线城市有可能成为便利店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面对如此庞大且增长稳定的市场,以及集中度低、发展空间广阔的行业现状,外资便利店巨头可谓虎视眈眈。7-11、罗森等龙头企业纷纷宣布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欲从中国便利店行业分得更大的蛋糕。

未来战场:无人便利店何时能挑起大梁?

便利店行业在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以及近期政策、资本的推动,不仅让外资便利店龙头加紧了对中国的布局,也使得越来越多的 " 局外人 " 开始介入。其中不仅有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也有像娃哈哈、来伊份这类知名品牌企业。而在科技的推动下,行业发展的方向开始变得更加多元,新的介入者可能成为未来重构行业的重要力量。

而讲到便利店业态的未来,除了源源不断的新介入者,也不得不提近期频频出现在新闻中的无人便利店了。如今,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涉足无人便利店,一些大企业也公布了未来对无人便利店的发展规划。

无人便利店不仅吸引了零售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注意,同时也吸引了品牌商的注意。娃哈哈、来伊份、伊利等部分先行者已经与深兰科技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将携手进行市场拓展。而无人便利店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可以快速复制的潜在优势,恰恰是吸引企业投资的主要原因。

但在现阶段,无人便利店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盈利问题,现有无人便利店销售的商品主要为零食、饮料等,但毛利率较高的鲜食因为技术等原因很难正式投入。由于品类和服务的差异,无人便利店的客单价也普遍较低。如何提高无人便利店的盈利能力,是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其次,国内无人便利店的技术现在并不成熟,尚未达到 " 即买即走 " 的程度。一方面,商品扫描识别经常会受到一些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无人便利店客容量上限较低,多人同时购物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总体而言,无人便利店技术还处于发展状态,离大面积推广运营还有一定差距。

此外,信用问题也是无人便利店面临的一大挑战。例如人为干扰商品识别、对商品进行破坏,甚至对商品掉包等,这些问题既复杂又难以解决。

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运营模式日益完善,无人便利店的前景依旧在被更多的企业所看好。

媒体报道,Amazon Go 算法已经通过测试,准确识别出了一些刻意隐藏面目的员工,即使他们躲在皮卡丘套装之中,系统也对其亚马逊账户进行了扣费。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准备正式对外开放。

可以预见的是,无人便利店这一新型物种将会逐渐占领市场份额,打造一种新的购物习惯,成为未来便利店发展的重要一环。

来源:ZAKER          作者:小禾子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