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狼来了”!民营“信联”平台搭建不容乐观产经

砍柴网 / 亿欧网 / 2017-08-07 16:28
近日,关于个人征信机构 “信联” 即将成立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

又是“狼来了”!民营“信联”平台搭建不容乐观

近日,关于个人征信机构 “信联” 即将成立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

媒体报道,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以及百度、网易、360等相关机构,欲携手打造的个人征信机构“信联”目前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平台架构搭建已开始运作。

在“信用为王”的时代,各家能够放下身段,坐在一起共商行业发展大计,恐怕与此前出现的种种行业乱象不无关系。 不过,凭借一个“信联”就真的能解决个人信息倒卖、征信分乱用等问题吗?

信用经济 登场

征信为每个人建立的“信用档案”——个人信用报告,是人们的“经济身份证”,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征信对个人生活影响很大,理由是贷款要看征信;40%的受访者认为影响不大,因为没有贷款需求;15%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

原本情况确实正如受访者给出的理由那样, 个人征信主要集中在信贷系统,对个人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信贷业务方面。 不过,自2015年民营征信“开闸”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个人越来越多的线上生活痕迹被记录了下来。

以目前较为普及的芝麻信用为例。现在,打开支付宝,只要芝麻信用分达到一定分值,人们便可以轻轻松松享受免押金借车、借伞、借充电宝、订酒店等便利服务,并且还能在分期付款、现金借贷,甚至在部分国家的签证申请上起到积极作用。而构成芝麻信用分的成分也不再只是简单的信贷信息,它包括了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等五个维度,涵盖了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等各种线上线下信息数据。

更重要的是,当信用出现时,市场规则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用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的话说就是, 以前是东西和钱的交换,现在则变成了东西和信用的交换。

信用经济登场成为必然。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爆发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及艾瑞咨询计算,2014年到2017年,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复合增长率达到317%。

规模扩大的同时,其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信用消费类产品都是银行根据客户提供的房产证明、用途证明等材料发放,而现在不只是中信、华夏等股份制银行,像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这类的国有大行也都推出了各种“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并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也加入了信用消费金融市场的争夺,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无论是支付宝的花呗、借呗,还是微信的“微粒贷”,或者京东的“白条”,都凭借着突出的便利性赢得了广大80后、90后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牌照“难产”,多机构“抱团”争取空间

种种现象表明,当前中国正加速步入信用经济时代。然而,尴尬的是,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征信系统 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整个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众多分歧和阻力。尤其是,试点两年的个人征信牌照至今仍未见踪影,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试点机构依然名不正言不顺。

民营个人征信始于2014年4月,央行各地分支机构开始陆续接受个人征信牌照申请。2015年1月,央行印发通知,要求申请的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正式放行民营机构进入个人征信业。

两年间,从业者望眼欲穿,“牌照来了”的传闻也从未间断,但是4月份,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的一席话却给从业者泼了一盆冷水。万存知直言,“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结合万存知此次公开发言以及其之前发表的两篇署名文章《征信体系的共性与个性》和《互联网+ 大数据 ≈征信》,8家试点机构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8家试点机构,每一家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这样在客观上就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而且每一家的信息覆盖范围都受到限制,因为信息不广、不全面,这样带来产品的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第二,这8家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第三,8家试点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情况下,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进行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

为此,有人建议先放后收,先发牌照,后面有问题了再清理。万存知对此予以了正面回应,称不行。理由是现阶段在中国想要做征信的机构太多,仅仅个人征信就有20多万家企业, “假如都给它们发牌照,进来有问题再收拾,要发20万张牌照,这最终可能成为笑话。”

那么,到底谁才有资格办个人征信机构,获取牌照呢?万存知也给了答案, “假如有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一个是可行的。”

于是,便有了“信联”的出现。6月底,在单打独斗已经很难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情况下,效仿第三方支付的“网联”模式,多家试点机构联合相关企业发起成立“信联”。

超六成受访者对信联“不乐观”

消息一经曝出,迅速引起各方关注,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计其大概率会取得第一张个人征信牌照。

不过,作为一名资深的征信业从业者,王刚并不看好“信联”的搭建,认为即便大家达成共识,抱团闯关,通过内部磨合解决了独立性问题,监管层提出的信息共享和信息误采误用的问题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解决过程。“打个比方,蚂蚁金服会轻易地同意和京东金融互通客户信息吗?”

对于信联的成立,公众的态度似乎也并不那么乐观。 “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33.3%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崛起,必将颠覆个人征信;23.9%的受访者认为几家巨头联合,同样面临监管难题;23.8%的受访者担心形成垄断;19%的受访者认为业务不整改,信联也难行。

“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还请受访者评选出了自己关于个人征信最担心的三大问题,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隐私泄露,而在去年的同题调查中,这一选项同样排在首位;其次是担心少数征信机构资源垄断;再次是担心征信记录不准确或者不全面。

关键问题不解决,“信联”想要落地,成功获取牌照,依然任重而道远。那么,相关企业又是什么态度呢?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多家相关机构表示,“目前不方便回应。”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