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鏖战中,嘀嗒出行的进退与坚持

滚动
2020
10/24
23:12
分享
评论

不久前,在完成D轮融资100亿元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在威马汽车发布的一封家书中对员工说,要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敬畏投资者的每一分钱,坚持精细化运营。在被贴上“烧钱”标签的新兴造车领域,这封家书犹如一股清流:要对资本有敬畏之心,理性思考怎样花钱最有效率,并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在同样因“烧钱而著称“的移动出行行业,因最近嘀嗒出行提交港股IPO申请,引发了行业对出行行业增长模式的深入思辨。从招股书来看,嘀嗒出行过去六年融资总额仅数十亿元,但仅凭此,当行业多数平台还深陷盈利泥潭之时,嘀嗒出行在2019年上半年便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率先盈利,并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在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达1.72亿元和1.51亿元,利润率分别达29.7%和48.6%。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公开报道,过去八年融资已超过200亿美元的滴滴,在亏损至少390亿人民币之后,又于今年10月份开启了总额达101亿的新一轮补贴攻势。

无疑,滴滴的“0188”时间紧任务重,须全线发力。但如果一个企业已发展到了第八年,仍需要靠大规模烧钱补贴才能获得增长,那么是否值得重新思考:网约车现有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天然短板?“一站式,大而全”的思路,是否还有更优替代方案?

资本撬动大增长

尽管在用资本追赶时间、用规模创造价值的移动出行行业,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即当用户都希望补贴越多越好的时候,投资人思考的永远是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资本的目标,应该是撬动市场和企业的长期增长,是授人以渔。

毕竟,一个新兴的行业要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必须要走出烧钱换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怪圈,并最终要依靠企业的自驱式增长。

显而易见,嘀嗒出行的轻资产商业模式,信息服务平台定位,以及顺风车和出租车这两大业务,都使其具备了以小资本撬动大增长的天然优势。尤其是当顺风车跨越规模门槛后,飞轮效应逐渐显现,车主规模、乘客规模和平台应答率进入一个相互促进的自驱式增长的正循环。加上出租车和顺风车的业务组合,使嘀嗒能同时满足用户即时和预约出行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粘性,及流量的相互转化。

相比快车专车,顺风车更容易实现多方共赢,从A点到B点,车主本来就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如果顺路分享一个座位,成本不会显著增加,但又有一定的费用补贴,车主就会有动力。乘客原本打车需要花更多钱,如今花费一点等待时间就可以享受更低费用,也很乐意。这时候平台去收取少量费用,也会比较顺利,三方皆大欢喜。因此,在模式上,顺风车是有独特先进性的。

而快车专车业务要达到这样的多方共赢,都觉得划算满意就比较难,司机,乘客和平台各方都在博弈,以寻求一个平衡点。

花钱上的进退法则

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曾说过," 精细化运营和快速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如何把握?这对于创业者是很大的考验 "。  

“比如说在发展早期,速度是第一位的,你必须以最快速度跑在对手前面,如果过于追求ROI肯定会影响速度,因此肯定是有花钱浪费和花过头的地方。但,成本浪费和低效部分应该多大呢?因此换来得增速是怎么样呢?这个还是要很好地平衡。原来做团购的时候我们过于紧了,但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过于松了,钱都花完了,结果跟他的速度不匹配,过度花钱,那也有问题,”宋中杰曾表示。

“所以,这个中间点的平衡,其实对于创业者是很大的挑战,两个极端都不可取,过去在嘀嗒团时还是有很多的经验教训,所以在创办嘀嗒出行时基本没再走过弯路。”

2019年上半年,嘀嗒顺风车业务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率先跨越盈亏平衡点开始盈利,同时月均订单量开始提速增长,而此时的嘀嗒并没有走持续烧钱补贴的老路,反而是开始适时缩减补贴力度,并将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顺风车行业建设及自身安全体系的进一步夯实上,包括深入培育顺风车用户认知、推动顺风车行业标准出台、顺风车法治及文化建设等。

而这都是对顺风车行业的长远投资。对于顺风车这样一个极具社会属性的业态而言,公众能否真正理解顺风车的内涵,平台能否真正认识顺风车的社会价值,二者能否共同成为顺风车行业的建设者和治理者,并最终构建出相应的监管体系及行业标准,对行业未来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根据招股书,2019年,嘀嗒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和激励仅占总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降为0.03%。尽管补贴力度收缩,嘀嗒出行的盈利能力和速度在进一步增强。

找到创造长远价值的方向

在出租车业务方面,嘀嗒同样“花钱有度”。从招股书看, 2018年,嘀嗒的用户补贴及奖励费用支出中的近九成是出租车方面的补贴及奖励费用。随着司机端和用户端的逐步培育成熟,嘀嗒在2019年迅速缩减出租车方面补贴规模,转而进入深层次的巡游车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上。在嘀嗒看来,这是释放出租车行业长期增长潜力的根本途径。

2018年,人们在乘坐出租车时,经常被司机师傅“安利“嘀嗒平台。因为出租车司机从内心认可“不做快车专车的嘀嗒”是与其站在同一战线并为其谋福利的平台。同时,各地行业协会看到了嘀嗒对于巡游车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纷纷推进当地出租车全量接入嘀嗒,这是嘀嗒出行仅用一年时间迅速成为出租车网约第二,并与20余个城市的出租车行业协会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原因。

在出租车这一政策主导性很强的出行领域,与各地主管部门和协会达成良好整体合作互信至关重要。如今,不少出行平台都还主要在出租车公司合作层面,以及司机端和乘客端补贴层面发力,而嘀嗒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巡游车数字赋能战略,将有望让嘀嗒实现加速领跑。

在西安,通过与西安出租车管理处,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嘀嗒打通扬招和网约之间的数据,在帮助出租车行业降低空驶率,提升匹配效率,有力提升乘客扬招体验同时,也在推动着出租车服务可视化,行业服务面貌开始不断改善。

西安乘客王女士表示,自从嘀嗒出租车数字化产品落地西安后,逐渐感受到了出租车司机的服务的变化, “有一次叫了出租车,司机主动给我打电话,很专业地和我同步他的位置,大概几分钟抵达上车点等等,这是其他平台出租车司机都不会做的,这种服务已经可以媲美专车,甚至更高级别车辆了。”

如今通过智慧码,西安扬招用户也可以享受行程分享、失物招领、一键安全报警、电子发票等媲美网约车的贴心服务,扬招乘客普遍感受到了焕然一新的扬招体验。

而几天前,嘀嗒出行在全国实现出租车全量大数据与出租车“车机端”打通,并在车机端大屏上实现智能人车交互功能,在帮助提升司机接单及运营效率同时,也让车内出行场景更加安全与便捷。巡游车数字化赋能的背后,其实是技术,数据,模式的整合创新所驱动的服务、体验和效率升级,是对于出租车司机、公司、行业及政府的全方位赋能,是扬招网约的双向增量发展,最终让传统巡游车行业能进入一个服务现代、理念先进、管理高效、用户满意的新时代。

轻模式背后的深层竞争力

嘀嗒的率先提交IPO申请,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关于移动出行行业是一个烧钱巨坑的印象,也有人担忧,这种轻资产模式会成为嘀嗒后续发展的天花板。

不过,“轻“本身就是互联网创业的应有之义,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平台,促成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交换,并为资源交易提供一系列保障,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纵观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比如阿里,美团和拼多多等,大多是通过做平台起家,以轻模式让公司赢在了起跑线上,并为其日后拓展边界赢得更大空间和时间窗口。

而轻,也让嘀嗒能将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更能创造长远价值的事情中。从嘀嗒招股书公布的款项用途看,约25%的资金将用于技术及安全方向,包括增强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以在速度及准确性方面完善路径及匹配算法,优化用户体验并升级产品的用户界面,同时吸引更多前沿技术领域的优质人才等。

诚然,行业巨头对于公众认知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出行行业并不会一家独大。在美国,同做网约车的Uber和Lift长期共存,且Lift的份额还有所增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用户的需求是多元的,出行市场是巨大且不断增长的,不同平台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用户的体验中,嘀嗒顺风车不仅车费和服务费率始终都是行业最低,应答率也已稳居顺风车领域里的最高水平;在用户眼中,这是一家有着纯粹顺风车文化,常常使人收获愉悦和暖心体验的平台。而在公众眼中,这是一个践行赋能、和谐、共赢的发展理念的出行平台。

这些,或许是嘀嗒顺风车能够在资本鏖战中稳健成长至今,并获得未来长远增长的深层竞争力。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