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匮乏到极大丰富 快手上的老物件有没有让你泪目?

滚动
2019
09/27
12:15
分享
评论

时间回拨20年,刘希彬正瞄着朋友家中的座钟,两眼放光。

“老哥呀,我是真喜欢这玩意,你看能不能让给我,我一定好好保存。”类似的对话从1999年持续到2002年,跨越4年的软磨硬泡让刘希彬“抱得美人归”。“这座钟真是来之不易,现在虽然收藏了这么多藏品,但仍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前几天还拿出来保养呢。”如今刘希彬已收藏近5万件藏品,通过快手展示老物件的独特魅力。(快手ID:389420185)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85b22324179e91eef2924cbda208d1.jpg

随着短视频的全面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出身边的老物件,老物件也不再是博物馆的专属,人人都能当上“博物馆馆长”,随手分享旧时光的魅力。国庆前夕,赞叹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的同时,快手上的老物件们在短视频的“橱窗”内,诉说着新中国70年日新月异的变迁。跟随快手的镜头一起感受那些“曾经”,这些老物件勾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的温暖

建国初期,居民住房普遍偏小,农村多为土坯房、茅草房,两张单人床板拼一起,再卷着铺盖卷儿就是一个家,看似简单冰冷的陈设下,却有着温暖人心的老物件。

那个年代中,有一种母爱叫缝纫机,衣物带来的温暖背后,是母亲毫无保留的爱,还记得小时候的哒哒声么?在刘希彬的视频中,缝纫机的响动仍然脆,经常向老铁们展示自己的缝纫技术。“这个得勤保养,上油清理之类的,要不容易锈掉。”被他保存完好的缝纫机,也勾起了众人回忆。“记得只要这个声音一响,我就有新衣服穿啦。”“小时候淘气,妈妈没少给我补衣服。”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回忆现场。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54f559bbbf3de1c84d19e2e02771480.jpg

第二种温暖,就是那时的煤油灯,由于电灯未普及,当时煤油灯可是必备品,没有彩色漆面的家中,柔和的煤油灯光成为亮色点缀。有网友在视频下方评论道:“小时候爱疯跑,但只要能看到远处家中的煤油灯亮着,跑多远都安心。”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0fd6fe74519d3f04008a6b7efc574d0.jpg

五六十年代中,“红色产品”也是重要的记忆符号,毛主席挂像、语录流行于大街小巷,带着肖像的茶壶、茶碗、搪瓷缸、脸盆……是不是现在还能在长辈家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别总觉得是舍不得扔的老观念,那可是骨子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76b14ef8fbcb20f79d5b99f9d4cc877.jpg

上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动静大

这个年代的人结婚,家具从“36条腿”升级到“72条腿”,家具要凭家具票才可以买到。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是七十年代各个家庭梦寐以求的家庭物品,但由于条件限制,在当时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水平。

“三转一响”具体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哪个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就觉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也是部分女性择偶的标准之一,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

“当时上海牌手表最出名,谁要是有块上海牌手表,那真是走路都带风,小日子过的准错不了。”刘希彬向我们介绍道。在他的收藏和精心保养下,“三转一响”仍有动静,甚至能正常使用,在短视频的记录下,“三转一响”仍声声入心。

上世纪80年代:时尚入魂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道路上,自行车比汽车多。北京早高峰的时候,长安街要腾出一条车道来让自行车通过,当时外国人管中国叫“自行车王国”。“上海产的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红旗牌自行车,青岛的大金鹿牌自行车,这都是当时的名牌,骑上车可拉风了。” 刘希彬讲道。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502d0bab5a382203d325f56f2bb86f6.jpg

与此同时,80年代也是个鲜艳的年代,随着潮流观念的深入,人们开始追求鲜艳的颜色搭配,并且那时候的青年基本都会跳霹雳舞,喇叭裤、的确良衬衫、亮皮鞋成为时尚标配。要是肩上再扛个录音机、配上动感的磁带,一定是街上最靓的仔。录音机这种时代符号,刘希彬自然必不可少,但他做的不止是保存:“老物件不能光有个壳子,我都会定期维修,以前找师傅,后来藏品多了花费太大,我就自学。”正因为坚持,现在他80%的藏品都能使用。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382c9f62e1844b265b545c72104e2ea.jpg

80年代的时尚回忆仍萦绕在人们心头,快手上许多用户便用演绎的方式追溯时光(快手ID:974369517)。穿上极具时代感的服饰,找好相应的背景与物品元素点缀,在滤镜加持下,把人一秒拽回上世纪80年代。勾起了一波人的回忆:“简直是当年的我啊,也太形象了,比电影还原的都真。”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9b85ea525f1b1f21abcbfb06c1d2b89.png

常有人说,那是回不去的80年代,其实,那些经典和回忆一直未离开。

上世纪90年代:通讯拉近距离

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是书信和电报,周期较长。90年代前后,BB机、大汉显、大哥大闯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搞懂,刘希彬又当起了讲解员:“早期的BB机是数字机,没有中文显示,只能接收数字,其实收到后不会有太多有效信息,后来逐渐进化成了中文机,就是所谓的大汉显,屏幕也变大了,且能显示简短的留言。”

除了刘希彬,快手上还有很多热爱收藏上世纪90年代通讯器材的老铁(快手ID:18226134)。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6c3779a75c6c847cdc64a0c44e8198a.jpg

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买一部“大哥大”,需要上万元,在那个年代,一万元可是天价,“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是当年“成功人士”的标配。由于年代较近,快手上还有许多用户留存着当年的“奢侈品”,去快手看看有没有你的同款?

新时代 人人都是“博物馆馆长”

每一段流逝的光阴,都化作一个个老物件,拼凑起琐碎的历史记忆,见证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壮丽发展史。

老照片曾是一代人的回忆源泉,伴随短视频的兴起,老物件又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刘希彬感慨道:“许多老物件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老化,很可能会坏掉,但动态的影像记录却是一种新式的传承和保存,我现在有时间就发快手。”每发一个作品,刘希彬就将一件藏品在短视频橱窗中永久保存。

C:\Users\liushu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ec2137b42b416cfc355e8b54d1265f8.jpg

“博物馆馆长”这一以往让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身份,在快手的镜头下降低了门槛。在快手的普惠机制下,老物件这类“馆藏”不会被流量明星和红人掩盖,每个人都能是老物件的“讲解员”,分享人与物之间的专属故事。老物件也得以冲破历史尘封,再次散发光芒。

物质匮乏的年代已成过去,而今的新中国正真真切切地实现着“物质极大丰富”,这些丰富背后,蕴含着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而这些老物件背后,则蕴含着新中国一个个砥砺前行的脚步。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